
2025 年 9 月 2 日,随着最后一场线上研讨的结束,学院图书情报中心首次策划的 “共读经典” 读书分享活动圆满收官。这场以柏拉图经典著作《理想国》为核心的研读活动,自 4 月 15 日在青衣江校区图书馆启动以来,历时近五个月,累计开展 21 次专题研讨,其中 12 次线下集中交流、9 次线上灵活研讨,以 “历时长、参与广、效果实” 的特点,成为学院首次由教师领读经典的创新尝试,为校园人文阅读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。
作为学院图书情报中心打造深度阅读品牌的开篇之作,此次活动精心选取古希腊哲学经典《理想国》作为研读书目。该书以 “什么是正义” 为核心主题,围绕正义本质、美德内涵、理想社会构建等关键议题展开思辨,既蕴含深刻的哲学智慧,又与学院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公平正义理念高度契合。为确保研读质量,活动特别邀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、学院法学系 / 思政部青年教师寇亮担任主讲人,以专业学术视角引领师生走进哲学世界。
活动全程创新采用 “系统精读 + 开放研讨” 的模式,打破传统单向知识传播壁垒。每周二固定时段,寇亮老师以逐段解析文本为基础,结合学术研究成果与现实案例,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解读。通过 “文本解读 + 现实对照” 的方式,帮助参与者打通理论与实践的认知壁垒。线下研讨中,师生围坐于图书馆共享空间,围绕 “正义是否比不正义更幸福”“护卫者的道德修养与职业责任” 等议题展开激烈讨论;线上交流则依托视频会议平台,打破时空限制,让因执勤、实训等原因无法到场的师生也能实时参与观点碰撞,21 场研讨场均保持高参与度,形成 “人人愿发言、时时有思考” 的良好氛围。
从启动之初的尝试,到收官之时的意犹未尽,这场跨越春夏的研读之旅,培养了同学们系统阅读、深度思考的良好习惯。法学系马丽芳教授表示,寇亮老师对文本逻辑链条的精细拆解、对哲学概念演变的溯源分析,让她意识到学术阅读的严谨性,“集体研读的力量远胜独自苦读”;2024 级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正专业学生雷涵涵则坦言,原本为 “逃离晚自习” 参与活动,却在苏格拉底的对话中学会 “在服从纪律时思考纪律,在看见影子时向往真知”,真正理解了 “反思的生活值得过”。
此次 “共读经典” 活动的成功举办,既是学院图书情报中心推动阅读形式创新的一次突破,也是探索 “教师领读经典” 模式的首次实践。据图书情报中心负责人介绍,后续将以此次活动为基础,持续拓展 “共读经典” 系列项目,陆续推出文学、历史、科学等领域的经典研读计划,通过建立常态化经典阅读机制,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,助力师生提升人文素养与学术思辨能力,为司法警官人才培养注入更多人文力量。